首页
> 工作动态 > 工委动态

青春之声 响彻罗峰——龙湾区“罗峰思响”青年理论宣讲训练营火热开营

发布日期:2025-09-05 浏览次数: 字号:[ ]

9月1日,恰逢开学季,一群特殊的“新生”也迎来了他们的“开学第一课”——“罗峰思响”龙湾青年理论宣讲训练营在温州市委党校正式开营。来自龙湾区的19位宣讲员齐聚于此,在48小时里,展开了一场理论宣讲的“极限挑战”:从沉浸式的“理论课堂”,到走进现场的“实践调研”,再到开放麦的“成果汇报”,他们一路闯关、持续“充电”,迅速成长为理论扎实、表达生动的“宣讲达人”,实现了从“新手入门”到“自信输出”的精彩蜕变!

     

宣讲要想深入人心,光有硬核理论还不够,得学会“带节奏”、会“抓耳朵”!那么,如何为一场理论宣讲搭起吸引人的“四梁八柱”?怎么让它干货满满又轻松有趣?本次培训中,主办方邀请到脱口秀导师庞乘龙老师跨界开麦,带来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宣讲方法论”!他指出,好的宣讲不是照本宣科,而要像一场精彩的脱口秀,具备“好笑、真实、原创、对话”四大要素,让听众在笑声与共鸣中自然接受观点。他强调,“态度”是贯穿宣讲的灵魂。真诚自然的表达远比完美无缺的技巧更能打动人。原来,理论宣讲还可以这样讲!现场笑声不断、掌声连连,学员们纷纷表示:“原来我的工作还能这么讲!”“终于不怕讲话没人听了!”。

经过上午密集的理论“充电”,学员们充满干劲。下午,他们精神饱满、自制队旗,分组奔赴钟秀园与瓯飞集团开展实地调研。一支小队探寻文化根脉,一支小队触摸生态发展——两条线路,两种视角,正悄然编织出一场理论与实践深度交融的宣讲前奏。学员们也从“被动输入”转向“主动猛干”,用脚步丈量乡土,用调研夯实讲稿,真正迈出了“从群众中来”的关键一步。“有事找领队”小分队赶赴钟秀园,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学员们穿梭于钟秀园的青砖黛瓦之间。这座因“钟灵毓秀”得名的园林,不仅是风景如画的游览胜地,更是一座“会呼吸”的文化博物馆。

从姜立纲艺术馆到郑家园麦麦酒坊,再到贞义书院,每一步都是与历史的对话。这里有很多的古建筑是从城中村迁移而来的,迁移时,工匠们给每片瓦每块砖每根梁都编了号,运到钟秀园后像拼积木一般原样重组,让历史文脉在山水之间续写新篇。来自新区财政局的孙静感叹:“原来文化保护不是把古老的东西锁起来,而是让它们在新的环境里‘活’出来。”跨越拱月桥,步入瑶溪村,大家触摸着非遗体验馆中的民俗器物,仿佛触摸到了百年前的时光。“海上温州”小分队则一路向东,奔赴瓯飞集团。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光伏矩阵,脚下是鱼蟹虾贝的豪华乐园。“渔光互补”不只是概念,更是现实中的“绿电神话”。年均发电7.6亿度,足够13万户家庭一年用电。来自永兴街道的陈夏丹兴奋地说:“原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口号,是能发电、能养蟹、还能卖碳汇的硬核科技!”

回到党校,学员们带着满满的灵感与感悟,连夜打磨开放麦宣讲稿。有的从钟秀园的古建筑中读出了“文化的真实性”,有的在瓯飞的光伏板下看到了“生态的生产力”。直至凌晨,讨论室里依旧灯火通明。有人凝神斟酌每一词句,反复推敲;有人模仿采访语气,虚心请教导师。导师们耐心倾听、精准发问,帮助学员把调研中的所见所感,转化为更具感染力、更引发共鸣的宣讲语言。尽管压力重重,但没有人选择放弃。

在第二天的PK环节中,选手们“爆梗”连连,将开放麦宣讲技巧活学活用。关于“文化+青年=?”和“生态+产业=?”,学员们都有不同的感受。“生态追光者”孙叶琳从瓯飞“渔光互补”工程出发,揭示从滩涂到戈壁再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电故事,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干路径;“绿色方案代言人”张曦借泰瀚项目畅谈发展观巨变,从“资源掠夺”到“和谐共生”的生态共赢新模式;“文化破壁人”陈嘉晨以鲁迅被“网暴”事件入手,结合钟秀园调研的亲身感受,强调文化保护须“守正创新”,呼吁用新话语、新科技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开放麦”理论宣讲,打破了传统讲台的界限,用鲜活接地气的语言、充满互动感的沉浸氛围,让理论“讲”进了人心,“走”到了身边。在“即兴宣讲”环节,学员们随机抽取金句,进行一分钟宣讲。现场气氛变得更加活跃,不再是你讲我听的“单向输出”,而是一场有笑点、有观点、有温度的思想对话。周子琦抽中的金句是“环境就是民生”,他以上海求学时的亲身经历——“雾霾天,三米外男女不分”的幽默表达,生动诠释了拥有清新空气和蓝天白云就是平凡的小确幸,引发了全场共鸣。

两天一夜的高强度淬炼,学员们收获了满满的成长,这就是青春最滚烫的样子!


来源:温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