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的探索和研究
发布日期:2015-11-25 11:08:03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机关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的探索和研究
中共龙湾区委组织部机关党支部
在当前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开展机关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引领作用直接推进到群众面前,是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新时期党群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最佳实践。但是,当前机关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还不健全,联系服务群众的作用未得到有效释放,现以温州市龙湾区为例,对机关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做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一、我区机关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现状和做法
(一)以“三联四推五提升”活动为载体,推进全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基层。2014年初,龙湾区开展了旨在将区领导、部门单位和街道、村居捆绑在一起推动基层建设各项工作的“三联四推五提升”活动,强化区领导、部门单位和街道干部三级联动,实行从上到下捆绑挂钩联系制度。2014年,区领导到联系街道调研、督促指导每月2次以上,开展联系基层活动合计300次以上;部门主要领导组织班子成员和骨干每周到联系村1次以上,部门班子成员一年到联系村累计调研3个月以上,各部门开展联系活动5000次以上;街道班子每名成员直接联系重点户5家以上,街道中层干部和一般干部联系重点户10家以上,各街道干部平均入户100家次以上。全年破解各类难题600余个,村居对部门的满意度测评大幅上扬,活动成效明显。
(二)以“红色细胞工程”为核心,推进全区党员干部发挥“红细胞”作用。2014年开始,在全区构建机关与基层、干部与党员、党员与群众的直接联系服务网络,建立区街村三级民情处置平台,实现党员干部群众联系全覆盖。机关党员和农村党员深入开展“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联系不漏户、党群心贴心”活动,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2014年,全区机关党员下村走访联系群众14000余人次,有效解决民生问题3000多个,帮助实现微心愿1875个。
(三)以“驻企服务员”为导向,强化全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企业转型发展。2014年来,全区开展以服务企业为目标的“驻企服务”活动,将全区中层干部以上全部与基层企业挂钩联系,定期走访企业,帮助解决各类问题。2014年,全区905名干部结对8000家企业,全年共收集各类难题4845个,其中完成难题解决3676个,在企业与政府部门间架起了一座沟通桥梁,有力推进了企业转型发展。
(四)以各部门履行职能服务为重点,推进全区党员干部常态服务联系群众。各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开展服务基层活动,在全区层面形成多面开化的生动局面。如区委组织部定期到各街道、社区和村居指导基层党建工作,直接与群众联系沟通了解社情村情,对困难党员群众开展慰问;区委宣传部定期到社区、村居开展文明宣传、文化宣传等,与社区村民共乐,宣扬社会正能量;公安机关经常组织民警到基层走访,调解邻里纠纷等,各部门线上的职能服务涵盖了几乎所有的政府职能,在联系服务基层群众方面各具特色。
二、当前机关党员联系服务基层群众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机关党组织联系服务基层群众的内容和方式比较单一。机关服务基层的内容几乎都是自上而下的规定动作,如对贫困党员、群众进行阶段性、一次性的慰问帮扶,上级部门要求的联系活动等,或者是法定纪念日的纪念活动要求,要开展联系服务群众,自发性的或固定的联系服务比较少;服务方式也比较单一,主要是以主题实践活动等短期集中性活动居多,以直接“大呼隆”方式下基层开展活动为主,时间短、内容少、成效不佳,以蹲点或驻点服务、或开设固定点服务非常少,党员服务或联系群众的固有途径比较少。
(二)机关党员联系服务基层群众的积极性不高。作为机关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主体和具体工作的承担者,由于体制不顺、内部管理和整体大环境等原因,导致机关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很好发挥。现时期基层村居实行高度自治,机关一般党员在现实中能给予普通群众的帮助比较有限,群众对机关党员的联系服务期望值并不高;同时,机关党员服务联系的对象往往并不固定,更多的是代表机关单位来履行联系服务职责,在当前机关单位各项任务压力比较大、工作比较繁忙的情况下,机关党员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开展党员志愿者队伍服务的主观性还不强。
(三)机关党员联系服务基层群众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目前还没有相对比较成熟的机关党员联系服务基层群众机制,联系服务工作都是融在其他工作中,或是以专项行动、主题实践活动等形式予以落实,以机关党员联系服务基层为重点内容的机制还没形成,没有纳入全区党建工作的总体布局去谋划,齐抓共管的领导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个别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深入基层、带头参加调研、带头为群众解决困难的榜样作用发挥得不够,机关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考核激励和责任制还不够完备,宣传机关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氛围还不是很浓厚。
三、造成我区机关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机关党员本身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不强。当前我区社会体制改革迈入深水区,社会各类矛盾冲突频繁,呈现趋利性、多样性、复杂性、群体性等新的特点,基层还存在非常多的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彻底解决。面对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机关党员没有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新挑战,群众工作能力比较缺乏,联系服务成效不好影响整体工作。当前机关单位新党员、年轻党员比较多,很多都是直接从大学校园招聘或考录而来,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更是对法治社会下的法治思维工作要求和新媒体时代下舆论手段运用缺乏技巧,即便到基层,解决不了问题,化解不了矛盾,甚至不知如何联系服务群众。
(二)机关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普遍存在思想误区。部分机关单位的党员干部认为基层群众不属机关单位直接管理或服务,管理和服务是乡镇街道的职责,作为机关工作人员,只要做好机关工作和指导基层就行了,因此对本身直接下基层联系服务群众不太理解、参与度不高。区委区政府组织开展的各类联系基层服务群众活动,很多机关党员以完成任务的思想来对待,走马观花,仅形式到位,没有实质内容,也给基层群众造成了机关服务基层都是镜中月水中花的假象。
(三)机关党员联系服务基层群众没有获得普遍认可。首先是基层村居对机关下乡的工作还停留在形式主义的层面,这也是历年以来的联系服务工作给群众的一种印象,因此部分村居感觉机关工作人员下乡还对村两委干部带来的招待负担,甚至是“扰民”;其次是目前个别干部的工作方式和态度比较野蛮粗暴,在落实相关工作时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基层实际,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和党的形象,让基层群众产生距离感,不信任机关干部;还有就是真正惠及到普通群众的事并不多,群众当前最普遍的利益诉求等得不到满足,而一茬又一茬的机关工作人员却没有在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上给他们一点肯定的信息,对联系服务工作比较失望。
(四)机关党员联系服务基层的方式方法有待创新。当前大多数的机关党员联系服务基层群众是被动式的,组织有要求就下去,没要求就不下去,即使下基层也是照本宣科,把领导和组织交代的任务完成即可,蜻蜓点水般点到为止,没有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去关心群众疾苦、关注群众呼声,漠然的工作方式难以发挥联系服务应有效用。部分机关党员认为联系服务群众就是到群众中走一走、看一看,简单地向群众宣传一下相关政策,不需要做具体事情,或者只需打打电话问问情况就行了;针对群众的诉求和问题,没有很用心的去分析、寻求解决,给群众带来负面影响。联系服务工作没有很具体、很规范的工作模式,整体社会效益不明显。
四、构建和完善机关党员联系服务基层群众长效机制的探索
(一)加强机关党员党性教育,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党员的党性教育,这是我党的立党之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是对全党抓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要求,也为我们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要顺应当前全国上下大抓基层党建的大好形势,以开展全区基层党建百日攻坚战为契机,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主题,把加强机关党组织建设与推进群众工作相统一,组织广大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章、十八大精神等党性知识,强化宗旨理念和群众观念教育,深刻认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重要意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愿意为群众办事;强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按照创建“五型”机关有关要求,扎实推进党组织建设,把机关党组织建设成为服务群众的桥头堡,每位党员都是服务群众的排头兵。
(二)提升机关党员服务能力,构建党员联系服务平台。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机关党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结合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围绕基层群众需求,大力开展群众工作能力培训,特别是要强化分析问题、化解矛盾、舆论引导等方面的能力,普及村级组织常识,做到情况了解,社情清楚;机关党员干部要主动掌握相关的惠农支农助企等政策,以及我区基层群众经常碰到的拆迁补偿、三改一拆等涉农涉村政策精神,讲解好宣传好,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加强机关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平台建设,构建固定的渠道和场所实现服务基层活动,利用各村的村民中心或集聚场所开展固定式服务,如司法援助咨询、免费健康体检咨询、现场办证等,要将群众急需的服务送上门;同时也可结合日常工作把办公室前移到基层一线,如上门接访、进村办案等,听听民声、看看民意,到基层群众的家中、田中、企业中走访联系,做实“户户见干部”,要形成机关单位、党员和基层群众顺畅的联系沟通氛围。
(三)创新机关党员服务方式,营造党群和谐共融氛围。在传统的联系服务方式上不断创新,以新载体、新方式、新点子来吸引基层群众,同时也促使机关党员干部更用心的开展联系服务工作。整合不同部门间开展的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探索在“三联四推五提升”模式的基础上融入红色细胞工程、驻企服务等的要求,延伸“三联四推五提升”的服务内涵,同时借用管理平台落实工作督促,形成全区机关党员全面下基层联系服务群众的大好局面。探索在机关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群众日”活动,每月规定具体时间,开展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探索机关党员结对服务普通群众,固定服务对象以便长期跟踪服务,建立起机关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长效机制,不搞一阵风和形式主义。发挥民情处置中心的枢纽作用,机关党员联系服务基层发现的问题当场或本部门层次难以解决的,报送到区民情处置中心,分流到相应的职能部门督促处理,以推进基层难题的逐步化解。要用法治思维来思考基层问题,确保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引导发挥基层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小事不出村,大出不出镇”,引导通过司法途径仲裁机构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或疑难纠纷,机关党员联系服务的过程也是宣传法制的过程。为群众解决一两件实实在在的事情,比天天往群众家里跑却解决不了问题要好得多,切实营造党群和谐共融的氛围。
(四)完善机关党员联系机制,建立科学考评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机关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体制机制建设,要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强化部门联动,依托“三联四推五提升”健全联系挂钩机制,依托“红色细胞工程”推动党员和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依托“驻企服务员”细化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有效的全区性的、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关党员联系服务基层群众机制。要建立健全考核制度,结合年度党建考核、党风廉政考核和党员干部综合考核,通过领导干部实绩记实和公示公议机制,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标准,科学量化考核,深入考察评议机关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成效。建立健全联系服务工作激励责任制度,在科学化考核的基础上,定期对联系服务工作确实突出、受到群众普遍认可的机关党员开展表彰奖励,适时组织评比,授予“基层服务之星”等荣誉称号,并将考核评议结果和奖励情况作为机关党员干部晋升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在联系服务工作中敷衍了事,出工不出力等现象严格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要通报批评或给予组织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