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通知公告

2013年全民国防教育日讲座资料

发布日期:2013-09-17 16:18:45 浏览次数: 字号:[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申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关注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国家安全与发展确定了新的战略思维,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设立了新的战略目标,谋划了新的战略举措,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进行了新的战略动员。

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面积是3.6亿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71%。在这3.6亿平方公里中,有1.09亿平方公里的海洋是由沿海国家管辖的,剩余的2.5亿平方公里是公海。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是沿海的。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和资源,海洋与国家的安全、社会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因此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海洋工作,世界上20个最大的城市基本上都在沿海,世界当前的趋海性越来越强,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一、海洋基本知识

    1、海与洋。 广阔的海洋,从蔚蓝到碧绿,美丽而又壮观。人们总是说海洋,其实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们彼此之间是不相同的。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有明显的变化。

    2、海洋的占比。人们常说的"三山六水一份田",是一种大概的占比,而实际海洋与内陆水面的面积占地球的71%

    3、海洋的演变。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断蒸发,反复地形云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才变成了大体匀的咸水。同时,由于大气中当时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靠海水的保护,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大约在38亿年前,即在海洋里产生了有机物,先有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慢慢积累的结果,形成了臭氧层。此时,生物才开始登上陆地。

    4、海洋与气候。海洋是地球上决定气候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海洋本身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储热体。海流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能传送带。海洋与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其中最主要的有水汽、二氧化碳和甲烷)对气候的变化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5、海洋生物资源。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不仅可以建立海上农牧场进行海水养殖,而且还有许多有待于我们去开发的用途。据估算,在不破坏平衡的条件下,海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水产品,以65亿人口(2012年)计算,每人每年平均可得400多公斤,每月30多公斤。从蛋白质产量看,海洋每年能生产蛋白质约4亿吨,为目前人类对蛋白质需要量的7倍。由此可见,海洋对解决人类的吃饭问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6、我国的海洋状况。我国是海洋大国,比邻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东部和南部被一系列边缘海所环绕。由北而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湾以东太平洋5大海区。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18000公里的大陆岸线和15000多公里的岛屿岸线。在这片海域里,如繁星般的散落着大大小小无数的海岛和岩礁。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拥有的财富和资源,也为我国的海洋经济腾飞带来了希望。

    二、海域管理相关概念

    1、公海。沿海国管辖范围(包括专属经济区、领海或内水或群岛水域)以外的全部海域。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不论其为沿海或内陆国。

    2、领海:是国家领土在海中的延续,属于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对领海的主权及于领海的上空及海床和底土。国家对领海内的一切人和物享有专属管辖权。群岛国的领海是群岛水域以外邻接一定范围的海域;沿海国主权及于领海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领海宽度,可按本国地理情况、经济发展和安全需要,并照顾到邻国正当利益和国际航线便利,在12海里限度内确定。中国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等5大海区。其中,渤海是中国内海。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的位置,北起日本琉球群岛西南部的先岛群岛,南至巴士海峡。这片海区划分为北中南三段,自北向南水深从600米增至5000米以上。海底地形起伏大,地貌单元完整齐备。中国政府195894日宣布领海宽度为从领海基线量起12海里。领海基线采用直线基线法划定,由各相邻基点之间的直线连线组成;领海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12海里的线。

    3、专属经济区: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主要有两项主权权利和一项管辖权。一是主权权利: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不论为生物或非生物资源);在该区域内从事经济性开发和勘探,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生产能等其他活动。二是管辖权: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

    4、大陆架:沿海国对大陆架的主权权利是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该权利是专属性的,即:任何人未经沿海国明示同意,均不得从事这种活动,自然资源包括海。床和底土的矿物和其他非生物资源,以及属于定居种的生物。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约1.8万公里。加上岛屿海岸线,总长约3万公里。沿岸多优良海湾和港口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厦门、广州、湛江、北海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中国的浅海大陆架是世界最宽广的大陆架之一,包括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和南海的一部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巨大的开发价值。

    5、岛屿与海峡: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的经济生活的岩礁,不应有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中国辽阔的海域上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海南岛次之,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这两个岛各为中国的一个省。崇明岛位居第三,面积为1083平方公里。此外如长山列岛、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列岛以及南海中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都是中国的重要岛屿。这些岛屿及其所属各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海峡自北起有渤海海峡、台湾海峡、巴士海峡、琼州海峡。

    6、宗海:凡被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用海单元,称为宗海。海域是以宗海来计算的。同一权属不同用海类型的用海单元应独立分宗。

    7、渤海与渤海湾。渤海是我国的内海,由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呈拱形包围着,犹如巨蟹的两把铁钳,牢牢地扼守祖国的这片海域。渤海的北边是辽宁省,西边濒临河北省和天津市,南边是山东省,东以辽宁老铁山西角经庙岛至山东蓬莱角线与黄海为界,面积7.7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8米。渤海湾是渤海的三大海湾之一,位于渤海的西部,北起河北省乐亭县的大清河口,南到山东省垦利县境内的黄河口之间连线的以西海域。湾内有海河、蓟运河等河流注入。天津新港和黄骅位于渤海湾畔。

    三、海洋到底有什么?

    (一)海洋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海洋是资源宝库,陆地上有的资源海里面都有,海洋里还有一些资源是陆地上所没有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海洋资源不断被发现,海洋资源的潜力非常大。

    1、渔业资源。当前已知的海洋生物一共是23万种,其中鱼类资源有15482种,还有上百万的海洋生物正在确认。世界海洋渔业资源总可捕量约2亿-3亿吨,当前世界实际每年的捕捞量不足1亿吨,它提供了人类消费动物蛋白的20%

    2、海洋油气资源。海底隐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世界海洋石油储量大约是1000亿吨,目前探明储量约380亿吨。海洋天然气储量约140万亿立方米,目前探明约40万亿立方米。除了油气资源之外,现在新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也叫可燃冰,它实际上是一种古代的甲烷。据估计,全球的储量相当于现在全球煤炭和石油热当量的2倍以上。有的专家认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利用将迎来世界能源的第三次革命。

    3、金属资源。一是在大洋底发现的具有战略价值的多金属结核,又叫锰结核,富含锰、铜、钴、镍,含量非常高、储量相当大。二是富钴结壳。钴是国防战略物质,它的含量比锰结核的含量还要高得多,是当前世界马上要巨资投入开发的一种潜力最大的钴矿矿藏。三是热液硫化物资源,这个资源跟前两种资源不一样,大家都知道海洋是在不断扩张的,在海洋的中间有裂迹扩张,地球的深层就往上冒出很多富含硫的热液,经过冷却之后就在热液周围形成很多金属矿藏资源,它的含量也是非常高。

    4、海水资源。现在全世界面临水资源紧张的人口大约有3亿5千多万,水资源的危机是必然趋势。海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液体矿,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在引入海水淡化技术。海水淡化主要是三大技术,一个是蒸馏技术,一个是电渗析技术,一个反渗透技术。这三大技术我国现在基本上跟国际水平相差无几,但在应用上我们还比较落后。

    5、再生能源。海洋当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潮汐能、海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度能等再生资源。这些再生能源都是绿色资源,它的开发利用的总量相当于目前全世界发电总量的十几倍,当然这是理论上的。许多国家近年来纷纷大力开发海洋新型能源,比如说法国朗斯电站七十年代开始建设的大型潮汐电站,我国在解放之后建立了浙江温岭潮汐电站,苏格兰的奥克尼群岛建成了据说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综合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的电站。这是海洋能开发的一个方向,进行综合性的开发。

    6、空间资源。世界60%的人口居住在距离海岸线100公里以内的地区。海洋本身和海洋的产物以及海域,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生活、娱乐和生产空间,许多沿海国家通过围海造地来拓展建设用地,利用海岸线和水域来建设码头、港口和机场。现在海洋空间的战略位置越来越重要,以前人们光是盯着海上资源,实际上海洋空间跟资源相比,不亚于资源的重要性,当然空间本身也是资源。

    (二)海洋是世界运输的要道。世界贸易持续增长,推动了全球海运量的提升。目前海洋已经成为维持我国经济发展的“蓝色大动脉”。中国是亚洲地区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家,也是全球第三大货物贸易进出口国,我国外向型经济80%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我国海运量和货物周转量进入了世界十强,世界航运的19%大宗货物运往中国,22%的集装箱来自中国,中国商船队的航迹遍布120多个港口,我国已经成为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大国。

    (三)海洋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发源地。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海洋在气候变化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海洋热容量是大气热容量的1000倍,海洋热量的净吸收能力也远远高于大气。海洋上层吸收能量的数量变化,对于全世界许多区域气候都有着重要影响,一般认为在赤道和中、东太平洋,平均海表层温度连续三个月比平均温度升高0.5度,就会发生一次厄尔尼诺现象,会造成北半球的暴雨和洪水灾害。所以海洋对全球气候起到一个控制作用。

    (四)海洋是国际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的重要舞台。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强占海洋科技“制高点”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国际海洋权益斗争呈现出日益加剧的趋势。被誉为海洋世纪的二十一世纪前后,海洋划界的争端、海洋渔业资源的争端、海底油气资源的争端、深海矿藏资源的争端等等更加激烈,海洋政治、经济领域的斗争将直接影响海洋安全,形成以维护海洋权益为中心的军事防卫任务。今后的海洋领域斗争将超出以往的控制海上交通线、战略要地或者是通过海洋制约陆地的形式,发展到以海洋空间和资源为中心,对海洋本身的争夺,成为关系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争夺。争夺海洋的力量也由单纯的军事武装力量发展到战略性的,发展到政治外交、海洋经济发展能力、海洋资源勘探开发能力、海洋科技能力与军事力量相结合的海上综合力量。

    四、中国海洋争端地域

    (一)中日在钓鱼岛,东海大陆架及东海油气资源。从地理角度而言,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钓鱼岛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并进行开发利用的。因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我国的台湾省及附近的岛屿,其中包括钓鱼诸岛等一并割让给日本。19458月,日本战败投降。《马关条约》撤销,根据国际文件规定,台湾及所属岛屿一并归还中国。由于美国暗箱操作,日本强行侵占钓鱼岛拒不归还,并将该岛更名为尖阁群岛,属日本国有领土。2012129日前,日本政府不故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公然将钓鱼岛周边4座附属岛屿暂命名称,以达到既占事实的目的。去年发生日本东京都知事士“购买”钓鱼岛闹剧。针对日本上述非法行径,我国政府多次严正声明,日方任何加强对实际控制的举动,都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是非法和无效的,都不能改变这些岛屿属于中国的事实。为此我国家海洋局于201233日凌晨发布消息,公布了中国钓鱼岛及大部分附属岛屿标准名称。关于大陆架划分和油气资源问题,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东海海底的地形和地貌结构决定了中国大陆领土大陆架自然延伸至冲绳海槽。海槽是中国大陆自然延伸的陆架和日本琉球群岛的岛架之间的天然分界线。日本则主张采用等距离线划分中日之间的东海大陆架,完全没有根据的。

    关于确定专属经济区的界线,我方主张根据东海大陆架自然延伸至冲绳海槽的原则来划定。日方则主张两国海岸基准线的中间来确定,我方拒绝接受。日本为什么要采取上述立场,根本问题出在石油上,日本是一个贫油国家,国内不产一滴石油,全部依赖以国外进口。根据联合国亚洲和远东经济委员会的勘察预测,东海油气资源储量达200多亿吨,甚至更多。目前已勘测数据表明,在我国一侧东海的油气储量77亿吨,至少够我国使用80年。而引起中日双方争议的春晓油气田位于我浙江宁波市东南350千米,油田全部在中国大陆架范围内,日本妄图将该海域占为己有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也没有法理根据。即使这样,中方以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向日本提出搁置争议,主权在我,共同开发的提议,但日方始终加以拒绝。并不断派飞机、军舰骚扰。在钓鱼岛附近海域日本舰船,飞机阻扰我执法船只正常执法,抓捕我渔民,扣押我渔船,对日本的各种挑衅行为,我方针锋相对,决不妥协。由于日本政府屡屡制造争端,给问题解决,增加复杂性。

    (二)我国南海主权和海洋权益被瓜分侵占,问题解决不容乐观。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以历史角度和国际法角度来看我国对南海所岛礁都拥有无可置疑的领土主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海周边国家开始陆续瓜分南沙群岛各主要岛礁。到目前为止,越南侵占我国岛礁30个,菲律宾9个,马来西亚6个,另外印度尼西亚、文莱也占领了部分岛礁,我国(含台湾省)仅占9个。由于南沙群岛及共周围海域自然资源丰富,一是水产资源,包括鱼类,贝类,虾类及海参等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二是矿产资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气资源,还有磷矿(鸟粪)和金属,铜、钴等金属矿产。现已勘明:南海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总储备量估计可达1000亿吨,其中在我国海疆线内约有420亿吨,人称第二个波斯湾,是我国巨大的资源宝库之一,是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财富,对海洋开发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目前南海形势十分严峻,我国的岛礁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由于牵扯到各方利益,谁也不愿轻易让步,而且像越南,菲律宾表现尤为突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菲律宾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处处以我们作对,在中担岛修建机场和码头,并将中担岛设立市、委任了市长。还将南海命名为西菲律宾海。前几日,菲律宾又将手伸到我黄岩岛,非法阻扰我渔民作业,企图扣船抓捕渔民,在我国海监船的保护下,阴谋未得逞,黄岩岛菲与我对峙只是一个缩影,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异常行动,严重背离了2002年中国和东盟各国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及史后续行动指针。越南是侵占我国岛礁最多的国家,也是得利最多的国家,他从一个贫油国家现成为石油创汇国家。越南政府和军方多次提出不惜一切代价保卫南海主权,以俄罗斯购买潜艇,水面航艇和飞机,准备长期与我对抗。近两年来,个别国家“挟洋自重”借助外来势力,在南海问题屡屡做出出格的动作,既是对中国主权侵犯,也违背了有关各方关于维护南海稳定,不使事态复杂化和扩大化的承诺,某些国家的种种卑劣行径给解决问题设置障碍,形势不容乐观。

    (三)中韩黄海划界问题。黄海海域面临着同朝鲜和韩国的划界问题。在这一带海域, 中朝、中韩之间的海洋距离均小于400海里, 因此各方都不能单方依照 《公约》划定“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而是要依照《公约》的其它规定划界。但是朝鲜和韩国不仅违反《公约》的规定, 而且侵占了本应属于我国管辖的若干黄海海域。尤其令人不能接受的是韩国与中国之间海域采用所谓的“中间线原则”, 而在与日本之间海域又承认“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

    五、目前基本态势:东海急、南海重、西太紧

    当前,中国海洋安全环境呈现出海洋安全利益屡受挑战、海洋安全威胁与日俱增、海上冲突风险日渐增大的特点。从发展趋势看,今后510年期间,中国海洋安全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将可能继续存在,有的不安全因素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从目前态势看,中国海洋安全环境主要呈东海急、南海重、西太紧的基本态势。

    东海急,主要是“钓鱼岛危机”紧迫。在政治上,日本坚持钓鱼岛“主权属日”,并不断怂恿政客与右翼分子登岛宣示主权。在宫事上,是本进一步调整军事战略,着力加强“西向”“南下”军事部署,并不断与美国举行以海战及登岛作战为主要课目的联合军演,企图借助《日美安保条约》将美国推至钓鱼岛争端的前线。在可预见的未来,由于日本不断挑起事端、制造纷争,钓鱼岛方向存在着危机升级为冲突的风险。

    此外,日本在中国东海的钓鱼岛问题上连番发难的同时,也在中国南海采取紧步跟进的行动,对中国南海周边国家遂行“以支持换支持”的策略,企望这些国家在钓鱼岛危机进一步升级时,在中国南海予以策应。

    南海重,主要是中国在南海维权斗争任务繁重。在南海,中国战略利益屡遭挑战,领土主权屡被侵扰,海洋资源不断被掠夺,危机冲突日常泛起。中国南海战略安全面临着多元化、多样化、多边化威胁,这些威胁此起彼伏、竞相发难,且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近年来,印度加大了插足中国南海的力度,企图将其海上战略前沿推进中国南海地区,扩展其海上战略纵深,增大其海上战略回旋余地。越南、菲律宾等国背靠美国,借助日本、印度,在中国南海寻衅闹事、步步发难,成为中国南海战略安全最现实、最紧迫的威胁。

    西太紧,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海洋强国,正加大构建“太平洋体系”的战略力度,加强在西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加重对中国海洋战略安全利益的冲击。美国凭仗其海上强权地位,得用其位于中国周边的盟国、准盟国,对中国进行战略围堵,企图将中国的海洋活动封堵在其划定的“第一岛链”内。从发展趋势看,随着中国海洋安全利益的外向拓展,美国等国将会对中国海洋活动展开更高强度的紧盯紧逼。

    此外,在遭受传统安全挑战的同时,中国建设海洋强国还将遭遇非传统安全挑战,这些挑战虽不像传统安全挑战那么强烈、那么紧迫,但仍不可轻视,更不可忽略。、

    六、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安全机遇

    总的看,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安全机遇主要在五个方面:

    其一,建设海洋强国是在中国和平发展20年战略机遇中第二个10年的起始时期提出来的,也是在中国“十二五”计划和规划的起始时期提出来的,可借助这两股强劲的“东风”,乘风直上,开创良好态势。其二,战略安全机遇也颇多。美国国内政治矛盾交织、经济低迷、社会危机等问题不断浮现,削弱了其对外干预能力,尽管美国屡屡宣称“战略东移”“战略再平衡”等,但其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部署却远未完成,其进逼西太平洋以及中国东海、南海等地区的步伐受到严重制约。日本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安全、外交等各种危机迭起,各种矛盾相互作用,对日本的“钓鱼岛野心”形成较大程度的掣肘。美日军事联盟既有扶植日本强军的作用,也有约束日本黩武的功能,美国将会按自己的战略设计,对日本在中国东海的挑衅行为予以管制。印度跃跃欲试地插足中国南海,但其在印度洋战略主导权未最终落实之前,尚不致在中国南海有大动作。至于越南、菲律宾等国虽有可能在中国南海制造各种麻烦,但尚不敢挑起大的事端,更不敢挑起战端。

    其三,本世纪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这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厚实的财力和物力基础,同时也为中国加强海洋国防建设、确保海洋战略安全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力基础。这两个战略支撑的不断加强,可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战略安全支撑。

    其四,2012年,中国南海和东海发生了“黄岩岛事件”和“钓鱼岛”事件,中国展开了坚决、果断、持久的斗争,有力地抗击了菲律宾、日本的侵犯行动,有效地保护了中国国民的安全,有力地捍卫了国家主权。从中国应对和处置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中国在危机时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而且在危难时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此后,中国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更进一步地彰显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决心、意志和能力。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打开了中国海洋安全的新局面,也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难得的战略安全机遇。

     其五,中国海洋工作者长期以来一直在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奋力拼搏,积淀了丰富的海洋工作经验,这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人力基础。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国民的海洋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来的提高,这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和舆论基础。

    七、中国安全战略和策略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各大战略领域。战略安全领域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关键领域之一。因此,有必要按照系统性的原则,提出相应的安全战略和策略。加强中国海洋安全立法。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的强国大计,需要有一套完善、完善、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来确保这项强国大计的实施。目前,中国在海洋立法方面缺略颇多。因此,应尽快制定并通过《国家海洋基本法》,以此作为中国海洋各大领域专门法律法规的基本母法,进而形成中国海洋法律法规体系。与此同时,应尽早、尽快制定并通过《国家海洋安全法》,将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确保海洋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保护海洋工作人员的各项活动、救援海外人员、建立海洋安全设施等行为活动,以国家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确定,依法实施。此外,作为与《国家海洋安全法》相配套的下位法,还应考虑制定《海洋国防法》《海洋军事法》等。

     制定中国海洋安全战略。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是一项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大战略,亟待制定一套指导海洋强国建设的战略体系,其中似应包括“中国海洋战略”“中国海洋安全战略”“中国海洋发展战略”以及中国海洋各领域的专项战略。

    在制定“中国海洋安全战略”时,可考虑将战略方针定位在“维护海洋权益、加强海洋防卫、确保海洋安全、拓展安全利益”上,可考虑将战略目标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段目标。或可考虑将战略途径定位在“权益主导、经济先行、军事跟进、科技支撑、外交保障、社会增援、海陆统筹”的基本思路上。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途径的设定需要通过战略评估来完成,其中包括战略环境评估、战略效果评估、战略影响评估、战略修正评估等。

建立中国海洋安全机制。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是一项国家级系统工程,作为这项系统工程的内在功能性指标,体制和机制建设必不可少。

    目前,中共中央已确定了以“维护海洋权益领导小组”模式为主导的领导和指挥体制,也可在继续完善和健全这一体制的同时,重点考虑建立健全与这一体制相配套的运行机制。鉴于中国海洋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安全机制建设成为当务之急,似应优先考虑制定一套确保中国海洋安全的有效机制。中国海洋安全机制建设可分内、外两个方面。

    在对内方面,似应考虑建立陆海统筹机制、军民融合机制、部门协调机制、情报共享机制、危机处理机制、应急反应机制、平战转换机制等。在对外方面,似应考虑建立大国协调机制、安全合作机制、军事磅礴商机制、联合行动机制、海外救援机制等。

    加强中国海洋安全力量。海洋安全力量既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确保中国建设海洋强国顺利实施的关键支撑力量。加强中国海洋安全力量建设,具有推动建设海洋强国进程的双重效应。加强中国海洋安全力量建设,应作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中之重,似应“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按照“急需先建、重点重建、军民共建”的方针原则,构建一支由海洋防卫力量、海洋安全执法力量、海洋安全执法力量、海洋安全应急力量、海洋安全拓展突击力量、海外安全应急救援力量等组成的中国海洋安全力量。这支力量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统筹性、集成性、协调性,平时具备有效的威慑能力,战时具备战则必胜的实战能力。就目前所需而言,组建东海、南海两支海上武装警察部队、复建海上预备役和民兵组织迫在眉睫。推出中国海洋安全举措。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推进,而不失时机地推出一系列战略性和策略性安全举措,则是推动中国建设海洋强国进程的主要抓手。

    从惯例和目前形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建立东海和南海两个经济特区,现阶段赋予这两个特区“维权为主、经济为辅、安全为重”的建设方针,推出一系列特区优惠政策,启动“从陆到海”战略移民。

    二是组建东海和南海生产建设兵团,开创“屯海戍疆”的海洋安全新模式。现阶段,可考虑利用现有组织和人力资源,分别在东海和南海组建油气生产建设兵团、渔业生产建设兵团、矿业生产建设兵团等。

    三是构筑海洋安全保障基地,现阶段可以未占岛礁滩沙为依托,采用先进“人工岛”等海洋建筑技术,根据军民、平战的综合需求,遵循统筹的原则,按照集成的理念,由国家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投入、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四是加紧海上未来战场建设,根据中国未来战场很可能在海上的基本判断,有必要按照平战结合、军民两用的原则,将海洋油田、气田、渔场、矿区及相关设施建设纳入海上未来战场建设的轨道,逐步建成海洋战略预警系统、战场预警系统、战场情报保障系统、海洋战略物资预储等系统。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以本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出发,对有争议的海域或岛礁,主张通过谈判协商,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些一时搞不清的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当然我国政府对原则问题立场是坚定的,旗帜是鲜明,在涉及核心利益上我们绝不示弱,坚定不移。我们反对外来势力插手干涉,坚决反对海域问题国际化,多边化和扩大化。我们希望中日、东盟联合起来为推动东亚共同体的建立做贡献,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黄海,东海,南海成为希望之海,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