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风廉政 > 党风廉政

2013年度第4季度廉政文章

发布日期:2013-10-22 13:03:51 浏览次数: 字号:[ ]

读廉政文章

树浩然正气

 

2013年“读书思廉”推荐文章之七

 

笨拙的行贿

中国封建社会足够长久,客观存在在人们内心深处一再强化这样的意识:无官不贪腐,无贿不成事。于是,人们在下意识里对腐败行为进行了非罪化,最终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思想意识是上层建筑中最顽固的东西。封建制度在中国的终结只有102年,涤荡2000多年的污垢,铲除代代相承的基因,百十年显然太短。人们下意识里隐藏着的错误价值观,正是我国现阶段腐败行为易发多发的第一顺位、也是最深层次的原因;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尚待健全的条件下,尤其如此。

  李鸿章有句名言:一个人如果连官都不会当,那就太笨了!他的意思是,大清官场是贪腐的乐园,破坏法制一点不费脑子。同理,大清臣民如果连行贿都不会,送去的东西领导竟然不要,那只能怪智商有问题,肯定让人笑话。清代267年,这种搞笑事件有过两回,鲁迅先生的祖父周福清、军机大臣毕沅涉案,意外地给后世留了一道国民心理测试题。

  一

  1893年除夕,中央政府的处级干部周福清接到电报,他的老母亲去世了。周福清急忙赶回绍兴办后事,然后安安静静在家守孝。这天,他家的几个亲戚来看他。

  原来,这年秋天全国要举行乡试,据他们打听,浙江乡试的主考官是殷如璋——周福清的老同学。亲戚们苦苦哀求,说这些年我们都看透了,有本事的人成绩不好也能上,我们的孩子个个出类拔萃,总是名落孙山。家族里就出了你这个京官,为了孩子们的前途,只好来麻烦你了!然后拿出一张一万两的银票,说这是我们几家凑的,事成之后还有重谢。

  周福清自己也是官运坎坷。好不容易中了进士,派到江西金溪县当了县令,却因给领导提意见被免。回京后待业整整9年,咬牙借了一大笔钱送上,才得到现在这个打杂的工作,但是人也老了。他的儿子周用吉(鲁迅的父亲)是个老秀才,屡试不第,周家眼看就没指望了。既有必要,又具备条件,周福清决定抓住这个机遇。

  按照清政府的规定,各省的主考不得提前到达工作地区,为的是挤占打通关节的时间。但殷如璋的船刚到苏州,周家的仆人阿福早已等在了苏州码头。在没有电话、手机、高速路的时代,周福清同殷如璋是如何沟通的,至今是个谜。

  阿福顺利上了船,恭恭敬敬把周福清的书信送到了殷如璋手上。副主考和苏州知府正在陪领导聊天,殷如璋接了书信,若无其事地往茶几上一放,向阿福挥一下手,继续谈笑风生。

  本来计划已经圆满完成,可阿福走了好远突然开始思考:殷大人聊得那样高兴,要是忘了看信怎么办?要是这封信落到别人手里怎么办?阿福越想越不踏实,最后果断折回头,站在岸边大声提醒:

  殷大人,您一定要亲自看信呀,里面有好东西!

  殷如璋应变能力非凡,毫不犹豫地把信件推到副主考和苏州知府面前,算是举报。结果是周福清被判死缓,从此家道中落;支票罚没,考生永远禁考。

  同阿福一样搞笑的人,生活在阿福的太爷爷时代。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时任陕西巡抚的毕沅过六十大寿。毕沅工作认真,爱好高雅,工资收入大都投到古玩字画上。早在生日的前一个月,他就发了一个通知:拒收寿礼,违者严惩。属下不敢顶风违纪,社会反响良好。

  突然有一天,有个姓王的小伙子推了一车东西来,原来是某县令派来的。毕沅十分生气,责问来人:大胆!没看通知吗?

  小王笑嘻嘻地说:老爷误会了,我不是来送礼的。

  毕沅扯掉外包装一看,古砖二十块! 厉声问:啥意思?

  小王不慌不忙地说:老爷,这两天俺那里下大雨,把老城门给冲垮了,烂砖碎瓦一大堆,老百姓都拿回家盖猪圈。俺家老爷说了,巡抚大人学问高,不如拿几块请他老人家给鉴别一下,能废物利用最好,没用就扔掉。

  毕沅赶紧低头上手,一琢磨不得了:纹饰斑驳陆离,题识依稀可见,居然是秦砖!于是大喜:

  抱歉抱歉,我误会你家主人了。工作那样忙还留心学问,值得提倡。现在有些干部俗不可耐,只会吃吃喝喝混日子,真没出息!几块烂砖头不算礼物,扔下吧。

  临别,毕沅还亲切地叮嘱小王:请代我向你家主人问好,让他好好干!

  巡抚大人如此态度,让小王得意忘形起来,像100年后的阿福一样,他也多了一句嘴:

  我家主人好啊,为了给大人祝寿,高薪聘请了能工巧匠,在办公室旁挖窑烧砖,足足烧了大半年,挑了最好的让俺送来,嘿嘿。

  巡抚大人一听,忍不住哈哈大笑。

  二

  同毕沅一样,今天我们读到阿福和小王的故事,也会觉得可笑;与毕沅不同的是,许多人除了觉得可笑,还觉得可惜,心里会不自觉地寻思:你说这两小子咋这样笨呢!要不是他们画蛇添足,鲁迅家的事情不就办成了吗?可怜的县令也不至于白费工夫。用人不当会坏事,教训啊!

  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实际上已把自己转换成了周福清和县令,并对他们的功亏一篑,给予了深深的同情。假如他们是杀人、纵火、强奸未遂,我们会同情吗?这意味着,在下意识里,我们对腐败行为是认可的;只要需要这样做,我们头脑里首先出现的不是是非观念,而是功利意识;一旦挫败,不但不自省,反而会感到委屈、不平和自卑,以弱者自居。下意识暴露了一个令人尴尬的真相:我们平时对腐败行为的深恶痛绝,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别人的,是对别人拥有腐败机会和能力的愤怒,跟道德判断关系不大。

  心理学认为,下意识是人类不自觉的行为趋向,是人在长期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和暗示在心理、本能和客观行为上的反映。如果人们认识它、掌握它,它是天使,否则它就是魔鬼。那么,这种黑白颠倒的下意识从何而来呢?

  腐败是封建社会的本质特征,在中国,它伴随着封建社会的发生、发展和成熟而不断泛滥。从官员晋升到民事诉讼,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要进行寻租和贿赂,否则就不能正常运转。中国封建社会足够长久,客观存在在人们内心深处一再强化这样的意识:无官不贪腐,无贿不成事。于是,人们在下意识里对腐败行为进行了非罪化,最终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思想意识是上层建筑中最顽固的东西。封建制度在中国的终结只有102年,涤荡2000多年的污垢,铲除代代相承的基因,百十年显然太短。人们下意识里隐藏着的错误价值观,正是我国现阶段腐败行为易发多发的第一顺位、也是最深层次的原因;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尚待健全的条件下,尤其如此。

根据我国惩防体系建设的宏大目标,我们不但要完善制度、强化监督、深化改革,不断压缩寻租行为的空间,逐步去除滋生腐败的外在条件,还要通过对个体的思想教育,树立正常是非观念,修复不良遗传基因,彻底消除产生腐败的内在根据,在灵魂深处建立起拒腐防变的根基。因此,探究历史典故所引发的下意识心理反应,持续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具有明确的靶向意义和严肃的科学价值。

 

2013年“读书思廉”推荐文章之八

 

苏舜钦因公款吃喝被革职

   
  中国古代公款吃喝名目繁多,皇帝就常以各种理由聚众吃喝。比如,皇帝登基要吃
元会宴,改元建号要吃定鼎宴等。上行下效,官场吃喝亦花样百出,像官员升迁要吃烧尾宴,下去巡视有接风洗尘宴,返程时有饯行送别酒,等等。
  封建社会是家天下,国家是皇帝家的。公款吃喝用皇帝的钱,皇帝也心疼。历史上,一些朝代也曾治理过公款吃喝,但因此而获罪的官员并不多见。北宋时期,监进奏院苏舜钦因公款吃喝被革职为民,算是历史上惩治公款吃喝的一个特例。
  苏舜钦出身于官宦鼎食之家,自幼饱读诗书,为官后颇得欧阳修赏识。其时,苏舜钦以诗与梅尧臣齐名,时称
苏梅
据《宋史
·文苑传·苏舜钦传》载,庆历四年(1044年),苏舜钦出任监进奏院。进奏院是朝廷公文机要处。其时,院内公文资料成堆,废纸张、废信封多得无处放。进奏院前任曾为此形成一个惯例:每年春秋办赛神会时,将废旧纸张卖掉,换点酒钱,大家开怀畅饮一番。于是,苏舜钦便在这年秋办赛神会时,派人变卖废纸,邀请王洙、王益柔、梅尧臣等官员,来个小范围聚餐。
  聚餐时,苏舜钦觉得卖废纸的钱少,亦出于避嫌,自掏银子十两,并要求来者也象征性出点钱,凑份子喝酒。席间,大家无所顾忌,边喝酒边吟诗;酒酣耳热之际,又唤来两名歌妓助兴,一时好不痛快。殊不知,一桩祸事已然临头。
  当时,文人聚会是很风雅的事,即便是不读书的人,也想凑个热闹。时任太子中书舍人的李定即属此类,他听说苏舜钦搞聚餐,说自己也想参加。因苏舜钦平时鄙薄其为人,便回绝道:
乐中既无筝、琶、筚、笛,坐上安有国、舍、虞、比。意谓我们下等官员喝酒,怎好劳您屈尊?
  李定碰了钉子,当时不便发作,便设法打听聚餐时的详情,再添油加醋,把酒宴情形描绘得下流不堪,告了苏舜钦一状。其时,御史王拱辰负责纠察官员、整肃风纪。他听说苏舜钦用公款吃喝、伤风败俗,岂能坐视不管!由于苏舜钦是范仲淹举荐的人,又是宰相杜衍的女婿,这些人素与王拱辰政见不合,王拱辰正可借此来肃清异己。经查,苏舜钦聚餐不仅用了卖废纸的钱,还召妓,甚至有人口吐狂言
——集贤院校理王益柔吟《傲歌》诗云醉卧北极遣帝扶,周公孔子驱为奴,简直是狂妄、大不敬。王拱辰便罗织罪名,告到宋仁宗处,以致龙颜大怒,以监守自盗罪将苏舜钦革职为民,其他参与聚餐的官员亦被贬谪。
  苏舜钦因公款吃喝被罢官,看似挺冤,其实也是必然。北宋时期,冗官太多,财政不堪重负,朝廷曾出台法令整治公款吃喝。据宋代《庆元条法事类
·职制门》载,官员凡公务活动,皆有用餐标准,而且规章详细具体;若官员违规,将被处分,甚至法办。同时,朝廷还规定,若官员吃喝犯禁,再找歌妓作陪,当罪加一等:诸州主管常平官,预属县镇寨官妓乐及家妓宴会,依监司法。即赴非公使酒食者,杖八十,不以失减。显然,苏舜钦用公款吃喝属顶风违纪,其被削职亦在情理之中。
  苏舜钦曾为此事给欧阳修写信诉苦,欧阳修读罢叹曰:
子美(苏舜钦的字)可哀,吾恨不能为之言。意谓你犯错在前,让人拿住把柄,我如何替你说话?苏舜钦自取其咎,便回苏州老家闲居;其后虽被朝廷起用,仍郁郁不得志,四十几岁就死了。
  由此联想到当今,自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各地严肃治理公款吃喝,成效明显。然而,也有人将公款吃喝由
地上转入地下,相比以往更加隐蔽,难以查处。由此看来,遏制公款吃喝,倡行清廉节俭之风,仍须加大工作力度。从这个意义上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狠刹公款吃喝风,党员干部不妨以苏舜钦为鉴,好自为之,切莫因公款吃喝而被查处。

                          

                             龙湾区直机关工委                          

                          2013年10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