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风廉政 > 党风廉政

2015年第1季度廉政文章

发布日期:2015-03-02 14:37:28 浏览次数: 字号:[ ]

读廉政文章

树浩然正气

 

2015年“读书思廉”推荐文章之一

 

摆正“门神”  

   旧时过年,民间有在自己家门贴门神的习俗。被称作门神的有关公、包公等历史人物,但更多的是钟馗,原因在于传说钟馗能够捉鬼。
  钟馗能够捉鬼的故事源于唐代。据说当年唐玄宗患疟疾,在大白天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大鬼,正抓住一个小鬼大嚼特嚼,吃得津津有味。唐玄宗见状问他,你为何人?那大鬼自称是钟进士钟馗,因为当年应举不第,触阶而死。不久唐玄宗梦醒,疟疾立时而愈。明皇惦念梦中的钟进士,便诏吴道子画钟馗像。按照明皇的描述,画好后的钟馗虬髯怒张,鬼魅退避。自此之后,翰林按例要在每年除夕之前向朝廷进钟馗像,再由朝廷分赐大臣。大臣获像,回家挂在门首,以驱赶鬼魅,后来此风由官府传播到了民间,便形成了过年贴门神钟馗的习俗并沿袭下来。
  为了打鬼,借助钟馗,反映了人们一种朴素的信仰和精神寄托。纪晓岚在为鬼画像时,曾经这样描述道,他们“心肠个个都不一样,且极难测,防不胜防。有固执乖谬的,有偏颇不正的,有心黑如漆的,有心曲如钩的,有心如荆棘的,有心如刀剑的,有狠毒如蝎的,有如狼似虎的,有一心想升官的,有一心想发财的……”如稍有不慎,被这些形形色色的鬼缠住,轻者会闹病闹灾,重者还会丢掉性命。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警示说:“为什么说当官是高危职业?就是说不仅主动以权谋私不行,而且要处处防备社会诱惑……咱们的门神要摆正,大鬼小鬼莫进来。”摆正门神,拒鬼于门外,乃是防身祛病、确保平安的关键所在。
  现实生活中,禁不住诱惑,鬼魅附体的事多矣!在“酒绿灯红”的环境中,珍奇的物、丰厚的利、妩媚的色都是防不胜防的“鬼”,时时刻刻都在迷乱着你,纠缠着你,考验着你。只要你稍有不慎,或碍于面子,或屈于说情,或顶不住权势,它就会钻入你的五脏六腑让你气绝。周永康、徐才厚、苏荣等高官,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干扰和诱惑,理想信念动摇了,精神支柱倾斜了,在功利面前失去了人格,跌入腐败的深渊,成为人民的罪人。纵观他们腐败堕落的人生轨迹,皆因鬼迷心窍、贪欲无度,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不沉痛。
  民间为求平安,请的是钟馗这个门神,而我们要请的“门神”多矣!历史上的杨震、包拯、于谦、林则徐等都以清官著称,都是应该摆在我们心中的“门神”。杨震却金的“四知”名言,包拯“岁满不持一砚归”的节操,于谦“清风两袖朝天去”的洒脱,林则徐不为儿孙留家产的睿智,都是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充盈着人间正气,闪烁着人格光芒。“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不妨以他们为门神记挂在心间,以他们为镜子经常照一照,会提醒我们祛贪欲、存正气,获得心灵洗礼和精神滋养。
  认识一位老首长,他曾经在彭德怀同志身边工作过,对彭总一生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不徇私情的崇高品德尤为佩服和敬重。这位老首长随着职务的不断提升,手里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各种考验接踵而来,为了激励自己做一个像彭总那样真正的共产党人,他把彭总的“人生三原则”即“第一自己不贪;第二,让别人不送;第三,敢把厚脸皮的上司、熟人挡回去”抄录下来,贴在办公室和会客厅里,经常对照检查。他说:“有了彭总的这三原则作护身符,对自己是约束,对他人是提醒,还真少了不少麻烦。”前不久,我去看望早已退休的老首长,他无不感触地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把门神摆正,彭总就是我心中的门神。”榜样是看得见的哲学。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英模人物的身上,我们能感悟到一种正气、一种力量,鞭策我们不忘初心,保持本色,筑牢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哲学上有一个“内因论”,说的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那些因抵挡不住诱惑被“鬼”附体的大小贪官,看起来是“外鬼”的魔力,其实说到底还是“内鬼”作祟。《天方夜谭》里有一则故事,讲渔夫打捞起一个瓶子,开启后,魔鬼从里面冒出来并威胁要杀他,渔夫费尽心机才将其弄回瓶中。从某种角度上讲,我们许多人的灵魂深处也有一个装有“魔鬼”的瓶子,比如权欲、贪婪、享乐,等等。它们一旦从瓶子里跑出来,轻则伤人害己,重则祸国殃民。共产党人讲求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就是要不断清除这些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私心杂念,把形形色色的“心魔”扫地出门。实践证明,要防止社会上形形色色大鬼小鬼的诱惑,首先要看好看住心中的“魔鬼”,管住私欲的念头。只有在心中摆正门神,自觉做到讲党性、讲道德,守纪律、守规矩,才能彻底封杀心中的“魔鬼”,把人生的每一步走稳走实。
  习近平总书记提醒我们要摆正门神,这既是警示,也是激励,更是对干部的关心爱护。当我们在心中真正把门神摆正了,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止,办事不违规、不出界,就能心地坦荡,心情愉悦,“夜半不怕鬼敲门”,享受平安生活每一天。 

  

 

 

                                                             2015年“读书思廉”推荐文章之二

 

重塑价值观从讲规矩做起  

 

不讲规矩一旦成为官民共性,社会风气就会被毒化
  规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在规范人们行为、调整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中起关键性作用。现代文明主要体现为契约精神,而契约精神本质上就是讲规矩,忠实地遵守并执行共同认可的条约或规则。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党员干部骨子里缺乏规矩意识,只是口头上或文本上讲规矩,而行为上不讲规矩。政策法律法规本是硬规矩,应有刚性约束力,但有些地方或单位却弹性执行,往往会出现偏差:有的是选择性执行,自己看着办或掂量着办,一部分执行,一部分不执行;有的是功利性执行,于我有利的鸡毛当令箭,于我不利的令箭如鸡毛;有的是变通性执行,表面上走程序,实际上暗箱操作,讲人情讲关系,徇私舞弊,甚至贪赃枉法。一些干部不习惯按规矩办事,偏好感情用事,跟着感觉走,习惯于随机变通,玩规矩于股掌之间。该作为的却“缺位”,不该作为的却“越位”;甚至将个人利益置于规矩之上,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乱办事。有些领导干部喜爱讲特权讲特殊,以种种借口搞特事特办,往往使规矩变成例外,而特殊变成常态。一旦不讲规矩成气候,官场生态就会急剧恶化,那些基本规矩都不讲、毫无制度意识、缺乏为官做人底线的干部容易走红吃香,而讲规矩守法纪的干部则被视为老实人或迂腐者,往往招致冷落与排挤。
  孔子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用现在的话说:“官德如风,民德如草。”官场不讲规矩势必形成强大的“电磁场”,从而产生负面的示范与激励作用,引领社会风尚,使得民众也向不讲规矩看齐。当官场不讲规矩大搞贪腐的时候,民间也盛行不讲规矩不讲道德,不择手段地追逐钱财,以至于假冒伪劣到处泛滥,坑蒙拐骗无孔不入。不讲规矩一旦成为官民的共性,社会风气就会被毒化,并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让假丑恶的东西变成似乎合理的存在,从而扭曲人的灵魂,败坏人的德行。所以,小到闯红灯、不排队,大到违法乱纪,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对于不讲规矩,人们已然司空见惯,甚至习以为常,并形成程式化的陋习,影响或支配人们的思维与行为。很多事情本应按规矩即可办成,实际上并非如此。在许多地方办事情,人们往往把找关系找门路作为首要选项,而不是通过正常路径按规矩办理。
  ■不讲规矩背后有利益、人情、圈子和权力的阴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讲规矩的背后,其实蕴含着诸多深层次原因,从社会文化角度看,至少存在利己主义、特权思想、人情观念、圈子文化、从众心理等方面因素。
  利己主义,主要表现为极端自私,将个人利益看作高于一切。利己主义思想源远流长,诸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等俗语,就是其生动写照。讲规矩,核心问题是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共产党人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一些党员干部经过多年历练逐渐淡忘入党誓言,演变为利己主义者,将手中掌握的公权视为私有,并使之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如选拔任用干部都有一系列规则与程序,如果严格按照规矩办事,绝不会出现跑官卖官现象。正是某些领导干部贪图私利,才使得跑官卖官成为可能。绥化市委原书记马德,在公开场合宣称五种干部不能用,而私下只要谁给他送钱,他就给谁升官。
  特权思想,也是一种文化传统,它源于古代等级社会讲特权。新中国成立后已然终结等级制度,但特权思想根深蒂固,依然盘踞在当代一些官员的头脑中。按照规矩,从中央到地方实行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集体决策,书记与委员都只有一票权。但是到某些地方或单位,却出现家长制、一言堂,一把手说了算。这就是特权思想作祟,某些领导干部以为一把手理应享有特权,可以凌驾于班子与他人之上。所以,不少地方或单位出现“一把手是绝对真理、副职是相对真理、群众服从真理”的状况,开大会解决小事,开小会解决大事,不开会解决重大事项,关键时刻喜好私下运作或暗箱操作。一把手一旦拥有特权,往往会成为全能的“土皇帝”,大权独揽、独断专行,故而容易出现决策失误与权力腐败。
  人情观念,中国社会讲究人情。所谓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往,本来是很美好的东西,有人情味更是无可厚非。问题在于,现实生活中过度的人情观念,使人的行为倾向于人情化而非理性化,导致在社会生活领域,人情优先理性,人情超越规矩,人情大于王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和健全了完备的法律和法规体系,现阶段并不是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关系网(人情)左右,往往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某些因人情而贪赃枉法的贪官,一旦被查处,不是坦白地接受审讯,而是继续想办法找关系,企图借人情抵抗法纪的制裁。
  圈子文化,也可谓山头文化、帮派文化。无论在官场,还是在民间,圈子文化颇为盛行。尤其是在官场,经常可以听到“谁是谁的人”之类的话,比如说“张三是李四的人”、“王五是赵六的人”,这就意味着张三和李四、王五与赵六结成了帮派,形成了圈子。圈内的人是自己人,圈外的是其他人。对自己人特别关照,为了实现利益均沾,可以不讲规矩。近年查处一些重大腐败案件,大多是结帮抱团违规,盘根错节十分深广。比如“秘书帮”、“石油帮”、“山西帮”等等,就是圈子文化的缩影。
  
  从众心理,主要基于“法不责众”的心理定势。这种文化心理,让人们对规矩缺乏敬畏之心,对不讲规矩心安理得,毫无羞耻感。“法不责众”,一方面使人们违规违纪有了从众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使社会惩罚失去了效力。政治学有这样一条原理:一项法规,如果大多数人不去遵守,那么少数遵守者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反之,如果多数人都能遵守,那么少数违法者就会受到制裁。网上疯传“中国式过马路:凑够一小撮人就走,与红绿灯无关!”的视频,里面行人根本无视警察阻拦,就是法不责众心理使然。
  ■让懂规矩、敬畏规矩、遵守规矩、按规矩办事成为习惯
  习近平关于规矩与法治的系列论述高屋建瓴,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不仅指明治国理政的方向,而且找准治理腐败的根本。世界各国实践表明,现代化是一个“双边进程”:一方面在国家层面上要实现治理理念、制度、政策及行为方式的现代性转变,即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另一方面在公民个体层面也要实现综合素质、思维方式与行为能力的现代性转变,亦即实现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会电脑、会英语、会开车,更不意味着时尚消费,而关键在于文化心理的现代化,即思想观念、价值尺度、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的现代化。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中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由此可见,讲规矩说起来简单,其实意义重大而深远。
  讲规矩,必须着眼于长远,努力构建懂规矩、敬畏规矩、遵守规矩、按规矩办事的讲规矩文化。懂规矩、敬畏规矩是思想认识问题。讲规矩,前提是懂规矩。规矩是什么?就是普遍公认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既包括党纪国法、规章制度,也包括职业道德、社会公德、风俗礼仪等。懂得了规矩及其重要性,就会对规矩心存敬畏。德国大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反复地思索,就越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规矩如同道德法则,大凡有良知与理性的人,无不对它心存敬畏。一个人对规矩怀有敬畏之心,为人处世就有了准则,思维与行为就会有所顾忌,不至于偏离法纪。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更要有强烈的规矩意识,时刻牢记党章这个“总规矩”,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条文和程序规定,准确把握规矩执行的要求与尺度,切实让规矩了然于胸,使自己成为真正“懂规矩”的人。
  讲规矩,终究要落实到遵守规矩、按规矩办事。遵守规矩,就是在熟知规矩的前提下,信奉并遵从规矩,在规矩划定的范围内行事,不违规、不犯规,不错位、不越位。当然,遵守规矩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无所事事。制定规矩的初衷就是为了更好地办事,更能成事,因为规矩蕴含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其设置就是防止出现偏差与不公,故而按规矩办事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依规矩办事是解决任何问题的正确途径,我们既不能以守规矩为由尸位素餐不作为,也不能以方便办事为由违反规矩乱作为。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任何时候都必须将自己置于规矩之内,让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讲规矩成为基本的政治伦理与道德操守。
  文化是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观念与行为。讲规矩文化一旦形成并扎根,社会风气必然彻底好转,懂规矩、敬畏规矩、遵守规矩、按规矩办事将会成为常态,讲规矩就会成为中国人的自觉意识与行为,而不讲规矩不仅是耻辱,而且要遭到唾弃。到那时,中国人必将赢得世界的认同与尊敬,当之无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15年3月2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